利润暴跌,亏本也要赚吆喝!集采双刃剑下,动保供应商如何夹缝求生?

  《》新牧网记者 李宗林

  近年来,受畜牧业持续低迷影响,集团猪企为求生存与发展,纷纷采取“竞价招标”的策略,不遗余力地压缩采购成本。与此同时,众多中小猪场紧跟步伐,希望通过招标机制享受集中采购带来的价格红利。

  “开标即降价”,已成为动保行业的常态现象,它如同一把双刃剑,既促进了市场竞争,也悄然引发了行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。随着这一趋势的加剧,行业深处逐渐显露出诸多乱象,考验着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公平竞争的基本底线。

  价格为王,采购中心话语权飙升

  集采的核心在于带量采购,即以庞大的采购量换取更低的药品价格。这一机制原本旨在引导动保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,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实现双赢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面对集团猪企动辄上亿元的市场诱惑,众多动保企业陷入了“以价搏市”的乱战之中。

  某大型动保企业销售总监林生(化名)告诉记者,这些大型企业过去挑选产品,可能还是以技术导向,经过专门的研究院测评后,挑选产品再进行采购议价,但是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持续亏损,现在的头部猪企,纷纷成立专门的采购中心,直接与上下游供应商对接,跳过技术部门,导致选品的评估权重过度偏向价格。

  “邀标的时候关注技术和产品特色,这时候是技术部门与我们沟通,但真正谈合作的是采购部门,采购部门关注的是成本。”浙江某动保企业负责人刘东(化名)向记者透露,集团企业部门间出发点的不同,导致集采在控制成本与满足需求之间出现矛盾,而矛盾的受害者却是供应商。

  确实,各集团设立集采或采购中心的初衷,核心在于成本控制,即追求“降本增效”。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,当前集团猪企的招标流程中,常采取多轮竞价机制,先广泛邀请厂商参与首轮竞标报价,若首轮报价未能满足预期,则持续进行二轮、三轮乃至更多轮次的报价,直至价格降至集团所设定的心理价位为止。

  “泰拉霉素的案例尤为典型。”林生告诉记者,国内某大型生猪养殖集团的招标过程中,国内上游供应商提供的50mL泰拉霉素,其售价在短短两年内经历了断崖式下跌,从接近700元骤降至仅约150元。类似地,圆环疫苗的价格也经历了大幅跳水,从原先的每头份7元降至当前的2元左右,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

  △国内某大型猪企药品供应商招标公告中明确标出最高限价

  乱象丛生,挑战公平竞争底线

  “在价格区间的合理性问题上,业界普遍持有共识,我坚信集团采购部门对此同样心知肚明。”广东某知名动保企业销售负责人梁宇强调,对于坚守品质、扎实投入生产的企业而言,硬性成本显而易见,其拳头产品已深得行业认可,即便面对价格战冲击,亦非致命打击,采购方仍会青睐。

  然而,市场中也浮现出一种新现象,即部分企业似乎更侧重于通过薄利、微利,甚至短期亏损换取资质认可。梁宇透露,为遏制恶性竞争,大型集团猪企正积极调整集采药品的评估与筛选机制,不仅设定了注册资本门槛,有些还明确要求供应商需具备至少三家规模化养猪企业(母猪存栏量5000头以上)的供货证明,或是与全国排名前20的猪企有合作记录。

  这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之下,催生了一类特殊的群体。它们或许在市场份额与销量上并不突出,但迫切希望通过与大型企业的合作获得“认证书”或短期内跻身头部猪企的供应商名录,以此资质作为敲门砖,参与更多企业的招标项目,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一条迂回前行的道路。

  梁宇对此表示理解:“即便成功中标,这些企业或许也不具备服务好大型集团猪企的实力。”他强调,未来的合作趋势更倾向于强强联合,这不仅要求供应商具备强大的供应能力、服务能力,更需具备稳健的资金周转能力,而这样的标准往往只有行业头部企业才能满足。

  “某些特定的小众产品领域,几百吨的采购量对于集团猪企而言或许微不足道,但对中小规模供应商而言,却构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。”刘东表示,除了采购价格低,账期长也是一大困扰,动辄上千万元的动保产品交易,账期超过半年的情况屡见不鲜,这严重考验着企业的资金流动性。为了维护公司的财务健康,许多中小企业只能被迫缩减与大型集团客户的合作份额,以规避因长账期带来的资金链风险。

 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,业内还存在一种“怪象”:猪企在公开招标前,会要求参与方缴纳保证金,数额动辄上万元。更有甚者,部分猪场在猪舍初建完成、尚未引入母猪之际,便迫不及待地邀请上百家上游企业参与产品投标,以此方式汇聚了高达数百万元的保证金,从而短期内获取可观的现金流。

  △某大型猪企招标,单个品类标的保证金最高达5万元

  重塑格局,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

  “规模化猪企纷纷转向集中采购模式,标志着行业正步入整合发展的新阶段,然而,在此过程中,确保养殖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享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至关重要。”广西大学教授沈水宝指出,价格战作为市场竞争的一种原始形态,虽短期内可见成效,却非长久之计。

  当前,养殖业普遍面临内卷化挑战,业内普遍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突破这一困境的核心动力。然而,不容忽视的是,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不菲的成本投入,这一现实往往被多数人忽视或回避。“低价中标其实是一个伪命题”沈水宝认为,虽然可能很多产品的名字、成分、含量一致,但是产品的制作工艺,其中的技术创新千差万别,集团采购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技术底线。

  “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,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,巨头掌握话语权后,对上游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” 宁波科瑞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瑞忠告诉记者,过去养殖业上游企业的日子其实相对“滋润”,甚至可以说从未经历过内卷。

  接下来,行业大洗牌仍将持续,必然导致一些产品研发能力不足、资金流不健康的企业被淘汰。“对企业生存而言,现阶段或许较为困难,但对行业长远发展而言,这是必然的过程。”他认为。

  “随着行业规模化提升和供应链成熟,价格战难以避免,其背后深层逻辑既关联于养殖企业对成本效益的极致追求,也反映出动保企业服务匹配度的挑战。”广西力源集团董事长助理、星联盟秘书长曾其恒认为,价格战并非养殖企业刻意为之,而是市场自然竞争的产物。

  当前,行业内卷现象日益严重,解决之道在于精准对接需求。曾其恒建议养殖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养殖评估,以及产品使用效果反馈体系,明确自身猪场的实际需求。而动保企业也应当明确自身定位,将经营逻辑理清,通过定制化服务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,创造合理的利润空间。可惜当前市场上部分养殖企业盲目跟风,仅参照大型集团猪企的采购价格,却忽视了产品差异与服务需求,加剧了供需矛盾。

  中山市白石猪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国兴表示,白石猪场目前依然选择邀投标的方式自由采购,是否选择集中采购,应基于企业实际规模与需求量力而行。他认为,集中采购的确能凭借规模效应在议价上占据优势,可对中小型猪场而言,产品选择的核心在于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同感,并且拥有良好的口碑、优质的服务与高性价比。但不可否认,大型集团猪企通过集中采购实现的价格优势,其正面效应也间接惠及了中小规模猪企,能够享受到一定的价格优惠。

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会议指出,要强化行业自律,防止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。这一要求无疑为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,即通过加强行业自律、推动技术创新、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,逐步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,打破价格战困局。

  我们需要明确在线证券股票配资开户,竞争绝对不是坏事,健康的竞争机制是推动行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。农牧行业既要防止恶性竞争,也要“优胜劣汰”。未来,走高质量发展道路,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破局。